close

鴨子是台南人,新化當然常去,


但夜裏漫步街頭的機會較少,


這日看到眼前這座咖啡吧,忍不住哇~!一聲,


好有FU哦~聖誕節快到了


這是哪裏呢?



 


街役場是也!


啥是街役場?


以前的公所啦




 


說起這座街役場可大有來頭,


民國89年為搶救這座建於23年的老廳舍,


新化鎮民來了一場千人搬厝,


將街役場拉移了300公尺,


待原址的地下停車場完成,才又拉回來


算是新化人的大事,如今委外成為餐廳




典雅的門廊。 



 


餐廳內部。




 


門口還可蓋紀念戳。



 


臨走前鴨子發現窗口貼了一張:


徵工讀生。


若非太老,鴨子就去應徵嘿



古錐是偶的本性;搞怪是偶的天份。


老闆,要不要錄取?


 


來聽故事:
 


日據時期新化鎮名「大目降里」,1920年台南州新化郡成立,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改稱「新化街」。1934年(民國23年)因當時辦公室「杉仔厝」不敷使用,遂由當時街長「梁道」先生慷慨捐地,興建「新化街役場」(即當時行政中心)。光復後改制為「新化鎮公所」,為新化老街中正路上的歷史性地標建築。


 



縣內首見的保存街役場老建築物移厝文化活動,89314日 在新化登場。


這場極具文化傳承意義的活動,先由老師傅爬上街役場屋頂卸下屋瓦,交由新化鎮長徐茂喬傳承給小學生運送展示,並邀縣內各界人士六十六人手印陶板見證老建物之歷史,同時由小學生彩繪大目降,文史工作則現場作影像紀錄,至於號稱千人移厝的陸上行舟工程,預定四月底至五月上旬展開。


新化街役場建於一九三四年,距今正好是六十六年,該建築設計為仿歐洲文藝復興晚期戲院式樣,屋身以洗石子為主搭配窯燒十三溝縫磚,入口圓弧門廊,結合西方與本土建築技巧,為彰化以南僅存之街役場建築。


乾坤大挪移街役場活動,吸引不少學界及文史工作者到場。新化街役場每片屋瓦都印有「新案特許」四字,且都上釉保護,使得歷經六十多年歲月的老瓦片,至今僅表面風化,還相當堅固,這是釉瓦與其他水泥瓦最大不同之處。


這種印有標誌的老瓦片時代產物,目前已找不到了,從「新案特許」四字來看,這棟建築物當年應是經特許興建的建築物,地方將原貌保存,具文化意涵。


樹德技術學院建築系主任吳奕德帶領三十多位該校建築與古蹟維護系學生,現場拍攝紀錄片,並協助整理所卸下的屋瓦,做好編號,俾未來還原之用。


新化街役場從現址中正路五百號移到忠孝街青果市場停車場,全長約三百多公尺,雖然路程不長,但來回兩趟,六十多年歷史的老建物是否經得起,是一大考驗。


被認為高難度的陸上行舟移厝工程,前置作業為五十天,從遷出到遷回固定分五步驟進行。


首先將進行基礎補強,將街役場地坪挖開,重新於磚造基座底部以H型鋼焊接新的地樑,並於H型兩側組立模板、灌注混凝土之後完成地樑製作。


接著就是在樑底側裝設同步油壓機千斤頂,將整個建物托高,使其離開地面,再於地樑底部襯以鋼管滾輪,準備進行搬遷。


第三個階段進行遷出,於建築物四周架設捲揚機,開始慢慢帶動建築物,且建築物務必保持平衡,直到移至青果市場暫時安置為止。


原址地下停車場工程完成後,再將街役場建築物沿原路線遷回原址,其所需技術與時間與遷出相同。


遷回街役場建築物後,依建物之地樑與停車場之頂板錨釘固定,並重新處理週邊廣場景觀,整體搬遷工程才告完成。


 



●新化上千雙小手 搬救街役場


在動員千位學童充當大力士合力拉動之下,重逾八百公噸的台南縣新化街役場,910329回到原址,將重新規劃使用,可望成為地方文化地標,為廢棄的老建物風雲再現寫下紀錄。這座日據時期的老建物來回兩趟共移動六百多公尺,在國內古蹟遷移中亦屬罕見,更為學童上了一堂寶貴的鄉土文化教育課。


這項充滿文化使命感的千人乾坤大挪移活動,除地方人士外,還動員一千名國小學童上場;小學生扮演大力士搶救古蹟,讓新化人共同為地方寫下歷史。新化街役場的再生,其實也是「大目降」(新化舊地名)歷史的重現,它記錄了日據時期以來新化的歷史發展軌跡。


新化街役場29日在人力的遷引中緩緩的移動,幾乎所有參與者都發現街役場變重了,大有「黑龍旋桌」之感。原來一年多前遷移時新化街役場重約六百五十公噸,但此次回程之前,曾加固補強結構,整棟建物因此重達八百公噸以上,使得上場的大力士頻呼太重吃不消!


所幸工程人員早已發現回程比啟程更困難,特別加上動力輔助及油壓器同步推進,雖然先後動用兩千人輪流上場,只拉動十多公尺,但對於新化人來說,卻已在保存歷史建築踏出了一大步。後續回程將由機器接棒繼續遷移,預定在四月中旬以前走完 三百一十公尺 歸回原位。


新化鎮公所表示,新化街役場回到原址後,擬規劃為「大目降旅遊資訊導覽中心」及「產業文物館」並將進一步結合舊地政事務所閒置空間,打造大目降地方生活文化館,塑造成新化鎮之文化地標。


arrow
arrow

    嘟嘟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