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接連看了幾部古裝及時代劇,忍不住翻出舊照比對,來個古今對照.

 DSC02453.JPG

98年底和鴨媽去了趟江南,想不到冬季的江南竟是和台北一樣的陰雨綿綿. 

三國影視城位於無鍚太湖畔,太湖還出產養珠,

在鴨媽的要求下,鴨子也買了四條珍珠項練:咱三姊妹及鴨媽各一條1379017126-935643624.gif  .

DSC02455.JPG

搭船遊太湖.

DSC02456.JPG

岸上景色怡人~!

DSC02458.JPG

DSC02457.JPG

 上岸觀賞戰馬秀.

DSC02459.JPG

冬季時節柳色優美,詩情畫意.

DSC02466.JPG

DSC02462.JPG

DSC02463.JPG    

當夜吃了有名的無鍚排骨,地陪小史是位追求流行的俏姑娘,一直問鴨子為何不畫眼線及眼影.

哈~!過敏性的大近視眼,不適合啦!

 

隔天一早到惠山公園,

一入園鴨子就被這些古房舍迷住了,哇,好美!

DSC02470.JPG

DSC02472.JPG

喜歡上頭的黑色屋瓦!

DSC02477.JPG 

DSC02482.JPG

惠山寺.

DSC02480.JPG

  底下是惠山的惠泉.

幾十年前無鍚有位雙眼全盲的"阿炳"(華彥鈞)在這附近賣藝,

他作了一首曲,後被以此泉命為:二泉映月,成為二胡名曲.

當時鴨子只顧著賞景,無心細聽小史的解說,所以只有鴨媽在惠泉前留影.

如今因過動男在練習此曲,因而上網查明它的典故.

DSC02483.JPG

 

網路資料:

膾炙人口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可謂家喻戶曉,人人愛聽。但是,你了解它的作曲者瞎子阿炳嗎?你知道《二泉映月》的由來嗎?你知道《二泉映月》這首優美動聽的樂曲在向你訴說著什麼嗎?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華彥鈞,乳名阿炳,江蘇無錫人。他從小隨做道士的父親在道觀里長大,道士們做道場用的樂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樂器他逐漸地全都學會了。十五、六歲時,他已成長為無錫道教界一名出色的樂師。1918年父親去世,阿炳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雷尊殿的住持。但年輕的阿炳經不住周圍人的恭維、引誘,染上了一些不良的習慣。1928年,他的雙目失明,人們從此以後習慣地叫他瞎子阿炳。由於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也變賣一空,他開始了流浪的賣藝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種比乞丐強不了多少的流浪賣藝中度過的。

  阿炳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藝人。“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阿炳怒不可遏,他要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心聲,用音樂喚起人們的覺醒。他除了演奏過《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外,他還經常及時地把抗日的一些時事消息編成唱詞進行演唱。“八·一三”時期,蔡廷鍇將軍率領的十九路軍駐紮在上海,他們英勇抗擊日寇,阿炳就把他們的事跡編成了小曲進行演唱:“大刀隊,頂刮刮,掄起大刀把敵殺,中華男人兒多英勇,殺鬼子就像切西瓜;一刀一個不留情,殺得鬼子連滾帶爬,叫爹又叫媽!”

  阿炳演奏的許多樂曲,都是他自編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樂曲就象他淒涼悲慘的一生的真實寫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樂曲有時象對美好景色的回憶,有時又象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舊社會飽嘗辛酸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徵爾在第一次聽到用二胡演奏的這首樂曲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說道:“這樣的音樂應該跪下來聽!”

  從音樂結構與音樂發展手法上說,這首樂曲屬於雙主題變奏曲式,它的主題音調有兩個,“ ……”這一主題音調高亢而優美,有時又顯得很激昂。它是音樂變奏的重點;而另一個主題音調“ ……”則處在較低的音區,象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的喃喃自語。這兩個主題音調以及它們的變體不斷地反復展開,把作者的憂傷、悲憤、怒號、憧憬等複雜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能夠保存下來,要歸功於楊蔭瀏(楊早年曾向阿炳學過樂器演奏)、曹安和兩位音樂家。1950年暑假,時在中央音院工作的這兩位音樂家,攜帶學院剛剛買到的一台進口鋼絲錄音機回到家鄉無錫。他們在一間破舊的小屋裏,找到了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而這時的阿炳已經有兩年多不拉二胡和彈琵琶了,手頭也沒有樂器。楊蔭瀏就從樂器店現買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練習了三天之後,錄下了《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錄音後阿炳並不滿意自己的演奏,他說:“荒疏太久,兩隻手不聽使喚,奏得太壞了,我自己聽著不入耳。我很高興給你們錄音,但要等我練習一個時期,下次再繼續錄音”。但第二年當他們再去看望阿炳時,這位飽經滄桑的民間音樂家已經因病去世了,他們錄製的《二泉映月》等六首樂曲,成了阿炳僅存於世的絕響。

  當年為《二泉映月》這首樂曲錄音後,楊蔭瀏問起這首樂曲的曲名,阿炳說這首樂曲沒有名字,是他隨便拉的。楊蔭瀏又問他常在什麼地方拉,他說在街頭,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為惠山腳下有一泓美麗的泉水,名為“天下第二泉”,楊蔭瀏說,那就叫《二泉映月》吧!由此可知,樂曲的名稱本是即興而定,與樂曲內容本身聯繫不大。因此,我們在欣賞這首樂曲時,可以不囿于標題的含義,而要從對音樂本身的感受著眼。

  1952年,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為阿炳墓立了碑。此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壞。1983年他的墓被遷往無錫惠山公園,為他重建了新碑,還為他塑了一尊像。

  阿炳去世後,他親自演奏的錄音經人民廣播器材廠翻製成唱片。1952年上海萬葉書店出版了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楊蔭瀏、曹安和、儲師竹合編的《瞎子阿炳曲集》。阿炳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博得了國內外音樂界人士的廣泛好評,深受國內外聽眾的喜愛。後來人們還把它改編成二胡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和弦樂合奏曲等多種演奏形式。《二泉映月》那悠揚美妙的音調,久久地迴響在中國和世界的樂壇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log
    全站熱搜

    嘟嘟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